劣势是怎样变成优势的?——陕西省太白县林特产业立体发展致富村民纪实中国绿色时报9月12日报道(记者王俪玢)打绿色牌、念山水经,陕西省太白县正在实现绿色崛起。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全县林地总面积39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9.5%,是全省重点林区县。种植面积日趋饱和,太白又处在重要的军事、生态、水源保护核心区,部分招商引资项目受到限制,这是明显的劣势。劣势怎样变为优势?立足林下发展林特产业,太白亮出了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
多样化:行政推动我要发展太白县坚持把落实政策支持、解决资金瓶颈作为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来抓。太白县针对群众发展产业缺乏资金问题,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扶持办法》、《关于开展集体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太白县每年安排100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200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800万元扶贫互助资金借款、50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对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龙头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有效解决了群众发展林特产业的资金短缺难题。
此外,太白县还重视技术知识的传播,成立了宝鸡市首家林特产业开发办公室,由县上29名技术骨干和聘请的4名专家、乡土人才组成林特产业发展技术服务队,定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咨询服务活动,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并多次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经验。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太白县全面推行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法,并将工作成效与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干部选拔任用挂钩,严格考核,奖惩兑现,通过干部包抓帮扶,全面加快了林特产业发展步伐。
多元化:特色种养遍地开花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太白县发展了一条林果、林药、林畜、林游的产业,实现多元增收。全力发展林果模式。
太白县结合区域实际,以核桃、板栗为重点,抓建园、上规模,抓典型、树示范,抓服务、搞培训,抓科技、创名优,全县累计发展核桃、板栗、花椒等干杂果12.09万亩,挂果面积6.35万亩,2011年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巩固提升林药模式。林下种植猪苓、黄姜等中药材,加强太白米、太白七药等太白山名贵中药材驯化推广,累计发展猪苓24.57万窝、天麻5800窝,秦艽、苍术等中药材面积达到6万亩,2011年实现产值1亿元。
立体推进林畜模式。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鼓励发展土特养殖、林下驯养和水产养殖,全县累计发展土蜂4万箱、土鸡土猪5万头(只),野猪、雉鸡、林麝等特种养殖3.3万头(只、尾),林下养殖达到21.3万头(只),实现产值5100万元。深度开发林游模式。
以森林资源为支撑,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健全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发展森林人家215户,带动三产经营户近3000余户,广大林农实现了零距离就业,不出户赚钱,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6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年收入2.9亿元。商品化:系列食品带热市场太白县依托灾后重建延安援建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积极推广规范化建园、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实施经济林园区建设,不断增强林特产业发展后劲。
以提高林特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太白县与陕西教育学院合作成立林特产品研发中心,合作开发林果深加工项目,成功研发林特休闲小食品21种,并于今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成都中旺投资有限公司实施太白山原生态资源开发项目,计划投资3.6亿元,建成果蔬脆片系列小食品、板栗系列产品、杜仲系列产品生产线,实施批量生产,以此带动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助推农民群众持续快速增收。山顶油松戴帽子、山腰杂果缠带子、山脚蔬菜铺毯子、山间游客成行子已成为太白林特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0元,比2007年净增3802元。
其中,来自林特产业收入868元,比2007年净增750元。实践证明,林改后,太白县发展林特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依托和新的引擎。
本文来源:开云|kaiyun-www.jswsjf.com